章祖安先生是当代书坛为数不多的精通国学的著名书家。章先生是我尊敬的前辈。上世纪90年代,章先生率博士生白砥、许洪流来马鞍山参观林散之艺术馆,当时我在《书法之友》杂志社做编辑,受命前往采访,是以得聆听先生教诲。其后时有消息往还。日前修权兄说先生准备办书展,命我写一段文字,这让我诚惶诚恐,后生晚学,岂敢言先生书法?思前想后,还是说一说我对章先生书法的印象。
1.坚守书法依存汉字汉文的底限
上世纪80年代,社会舆论大多倾向“汉字已不适应以纯视觉的线条为发展方向的书法艺术的需要”,甚至有人明确提出了“书法应脱离汉字”的主张。此时,章先生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认为:“在讨论何以中国会产生书法这一门独特的艺术时,一般都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汉字,一是毛笔。而在我看来,汉字是更为主要的。”
“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不是‘象形’,而是由于:汉字字形众多,几万汉字要有几种笔画组成,不能不依靠结体的千变万化。一个字从开始到定型,其字形必然经过多次变迁淘汰,按照可辨认性和美的规律建造。‘这样一个千变万化的,具有初步形式美条件的博大丰富的文字系统’是产生书法美的重要原因。而汉文则又是保证汉字可以连续书写构成整幅书法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倡导“清、厚、奇、古”的书法审美观
章先生在数十年学习古人书迹、书论的过程中领悟到:“书有骨始清,有筋方厚,用笔、结构有出人意表之美则奇,古雅则全凭学养,四者备而杰作成。”
近二三十年来,全国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对经典的重新认识、临摹,于驱除污染书坛的丑恶、肮脏、庸俗之风大有裨益。“有的青年书家作品,亦大有看头,惟仍有一哄而上之感。”核之章先生倡导的“清、厚、奇、古”书风,笔者认为,各类展览作品中“清、厚”者有之,而“奇、古”者乏见,更多“以吴兴平顺之笔,运山阴矫变之势”,把经典演绎为平庸,追求“‘视觉冲击力’,不但损伤了我们的形式感,钝化了我们的视觉悟解力,也正在快速摧毁含蓄、隐秀、象外之象等传统美的范畴。”
3.实践并丰富传统笔法理论——线条要“糯”
章先生以数十年的临池之功,实践并丰富着传统笔法理论。如:先生所书《祖安日课· 书黄道周诗》、《课虚无、叩寂寞联》、《高似孙水仙花赋句联》、《乱雨、晴光联》、《留得青气满乾坤》、《佛魔居》、《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杜甫<贫交行>诗》、《韦应物<滁州西涧>诗》及《心无罣碍》等,在这些作品中,昭示着章先生书法线条由“刚”而“糯”的嬗变轨迹。“线条要‘糯’”是章先生对传统笔法理论的新贡献,可与“屋漏痕”“折釵股”并美。“糯”从形质上说不是“软”而是“韧”,更是学养的滋润、性灵的流露,从从容容,自自然然,如风行水上,涣然成文章。
(胡长春 安徽大学教授 博士)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