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章祖安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试析章祖安先生其艺

2013-12-16 16:56:4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陈航
A-A+

  初识章祖安先生是2002年的事,却是从一顿“训斥”开始的。因与先生相约去府上拜会请教,我却未能守时晚到,未得进门即遭先生训斥,毕竟年逾四十,当时的情形尴尬而狼狈。两年后我有幸成为章先生门下弟子,先生谈到之所以接纳我正是看到我作为今天年青人中的一员,还能经受得住如此的严言厉语,说明有一定承受力。现在回想起来,不觉中得到了一生之教益,“守时”看似事小,于“诚信”之习却是事大,先生之谨严在每一点滴中都能感受到,直至上乘学问无不因小而积。

  每次往先生家中听课,总是准点候于门下,之后一连数日,精神紧张而又充盈。自己虽教授书画多年,然记得第一次写字给先生看,先生说还不会写字,第一次呈上自己习写的诗,先生说那不是诗,每次向先生请教学问,时有漏洞让先生拈出。先生的讲授直观明白而能入木三分。谈世事人生,诙谐中总有穿透力,有时亦事亦艺,往古来今,似言此实及彼,让人有通透之感。后来渐渐发现先生其实对后学也有着很多的包容与认同,甚至对许多“时尚”的现象与元素也是极其敏感和“入流”。先生以为今天教育方式下的新一代很难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系统深度的积累与理解,故而必然对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在认识上会有欠缺或偏差。同时先生又常鼓励身边学生身处这一时代不可过于迂腐,尚要顺应时代对人才生存方式的特殊需要,具有时代本领。因此,先生身上有鲜明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固守态度,又有对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方式的涵容。与先生相处,很难有通常所认为的与“老先生”相处的那种惯常感受。我常因工作繁忙而常疏于对先生及师母的问候,每次通话得到的总是全然认同。自己有些许收获或长进,先生总是给予一种淡淡而实在的高兴。如我工作生活中有难事,先生总挂记在心并时以关注,有时事情已过去很久,先生却还惦记着事情是否已妥。顺便提一下,先生的记忆力也是惊人的,不仅能记住书中精彩段落的位置,我弄掉了东西,却是先生如电影般的记忆回放帮我指出东西掉在了哪里。

  先生对书法义理的解析是我受益尤深的。先生有自己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论书法先生常以“元气”“学养”“手艺”为三要,三要又以“天赋”为总基础,而三要的修积过程却是以“从容”二字为前提。“元气”在指向书法本身呈现出的精神面貌的同时,更直接指向书法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状态与品质,生命体活力充盈,所谓元气淋漓,必是上乘书法产生应具之前提(固然这并非简单地指身体好字就一定写得好)。先生言书法之最高境界当体现在“个性化生命元气有节律的鼓荡与奋发”“甚至“书写终了后体内尚有余震”。在这一方面,往往习书者未能悟透而认识模糊,或因贪名趋利,用心它图,神伤气亏。书法的实际创作过程及至其结果,均是主体精气神的凝聚与释放,神完气足笔下始能生机焕然,不然则不能聚神用心,书迹必是黯然。先生年愈七旬,不用戴镜,一日竟能完成近丈条幅小楷手卷,字迹神采栩栩,为同代人所难及,可见先生于此体验甚深,凝言不虚;学养则体现于通过长期书内书外积累而得众家之神会,或以文取,或以书探,尽使我眼之外兼有千眼之慧,拓宽个体精神疆域,赢得共性认同。先生所谓:“个性愈强的书法艺术,其所含书法共性必愈多,否则,其所谓个性即非书法之个性”。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特质,尽在共性大于个性而不能没有个性的特有认同方式中,而对共性的深度把握,学养是作为前提条件的决定因素;手艺是书法主体在具体操作层面中的能力显现,也是先生认为作为书家必最终当落实到书写之实践性环节上,故为第一紧要处。先生常说不会写字者是难以读懂书论的,正因对书中手艺本身复杂性无法理解。书迹之美赖于具有复杂的视象与体态,其精要在于使书迹富于生命万类千百之态的感受。于是手艺所体现的核心在对复杂运动变化线迹的视象营造,因于此,书家得善具通感,必须有很高的禀赋。先生所谓“大师在深入传统后,必然受大自然生命现象之启发,而从传统中出,获得其创造之新生命”。即由前人法帖到身边万物的感悟皆能暗示或对应在书迹之中,成为手艺的落脚点。先生常称:“我是笔法中心论者,以用笔为书法技法第一要素,又以为结构源于用笔。”强调书家的一切表达必以“手艺”为起点,“手艺”即是“技”,而且“所谓‘技进乎道’,不是技之结果生道,而实指技之本身,或指道即体现于施技之过程”;先生在论书中又常将“天赋”作为书法成就高低的总前提。艺术强调“天赋”并非新论,兹不赘述,而对“天赋”作用在具体层面上的如何体现的讲述,似以先生之解析更为透脱,不仅人脑有天赋,实则人之机体天赋对书艺影响同样巨大,有时甚而与勤奋无关,先生所谓“手之天赋至为重要,所谓得心应手,手须应心也。而世多有得之于心而不能以手应之者,若其人功力至深,则手之天赋不逮故耳”。故先生尝称“赵(孟 )手天下第一”;“从容”是先生最为讲求的书艺修积状态。“从容”的状态暗示着无论学问还是书艺的修积过程皆无捷径可走,该到的都必须到,该走完的阶段都必须完成,无法仓促而就,“从容”还暗示着一种真诚执着与平静止水的心态,直接指向时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中国书法乃至民族传统艺术,其对共性品质的首先讲求,使所谓的“功夫”养成必以时日的付出为前提,非“从容”不能为,无“从容”不得果。

  不能理解或理解不到章先生所处的书法认知深度,便很难读懂先生的书作。先生青年时期就长期从陆维钊先生作古语言文学助教,同时亦得到陆维钊先生亲授笔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始,对历代法帖碑版精研临习,由帖及碑,深度实践,尤以汉碑最让先生心仪,精研集成。我从先生日常教学中给学生的临习示范稿及对《石门颂》原大临摹作品中窥见先生当年用功之勤及所达之高度,知道先生全然可以用地道纯正的某家某派笔法进行自己的创作,然而先生却没有止于此,而先生书法之妙处正在其更进一步的突进之后。观先生今日之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其书与目下几乎所有书家在写法上、方式习惯上乃至认知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我并不认为只是“个性”二字那样简单。当代大多数书家有两点几乎是共有的,一是对前人笔法笔形及结构的外在吸收甚至借用,书家更多地留意着某字的某家写法,故即使上乘者作品中前人的痕迹亦是明显;二是更多地在书法书体范样内部去寻求其间的所谓贯通或兼容以求得创新,故而使书法作品总呈现着一种既有的惯常视觉样式。我所说的“差异性”在显在的以上两点上之外,更在于潜在的认知层面,那种前人在往昔岁月中已了悟了的对书外万类生命视象的个性参悟向书法本身的渗透今人竟普遍未能触及,而我所说的“先生书法之妙处正在其更进一步的突进之后”正指于此。在先生作品中,因象立体,因象得笔,使字形笔形常于前人美形之外别开奇趣,你很难看到字形上最为习惯的那些写法和表现,具体的笔法笔形上你亦很难看到那种人们认为本应该那样才妙的习惯运用,甚至提按位置也多出经验之外。以先生的话说:“有意识地向我喜爱的音乐、芭蕾、体操、花样滑冰、高台跳水、武艺等多方借鉴”。这让人想起了“担夫争路”、“公孙大娘舞剑器”、“闻江声而笔法进”……。需要提及的是,先生精于武功,在当代书家中几为独步,想来先生之言亦必为不虚。故而不解先生书者会发出为什么会这样写字的疑问。显然先生之书与时风去异已远,对于先生书法的真正理解,从广泛的社会层面来说还尚需一定时日,先生超于群秀而神与前贤相往来。

  总之,我尝试着解析出先生书法之妙处,具体概为三个方面:其一,结字在法帖之外更多启示于生命万象之态,故得以时时远离程式化方式,字形让人常有“第一次认识”的“陌生感”,非经验性打破了人们预先设定的审美期待。其二,在笔法对线迹(笔划等)的营造上注定了以复杂多变的运动显现为追求,并在这种运动显现中决定自身的生命属性。较之结字,笔划是书法中最基础的单元(最小的生命单位),所以先生的书法中,笔划线性的生命感及线性品质的多样性是首位的,也是起点,追踪先生作品中笔划运动及其自身的影像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竟同时导源出了字形结构的富于趣味性。毛笔的“毛”对笔划划形的复杂创造被章先生发挥到了极致,使线迹变化极耐品读,同样地,非经验的线性状态大量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作品中的“陌生感”。其三,雅正、天然、沉厚的气息成为先生书法整体的审美呈现。在这一点上,我以为先生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着与前人名迹尤其是汉魏名迹的精神趋同。于是先生书法表现出了明晰的在物化层面(字形、线迹等)的巨大拓展(陌生感或差异性)和精神层面的坚定固守(同一性),营造了先生所谓“个性愈强……共性必愈多”的书法艺术大格局。我们如细心梳理,便会发现这样的格局正与前文所说的当下大多书家所表现出的状态正好相反!

  本文写在章先生书法展即将举行之前,作为章先生的弟子,跟随先生数年,聆听先生的教诲及得以常常观读先生的书艺,故渐有些许的领悟与体会。或未必如真,带着对先生的敬意强写下以上文字,战战兢兢。不仅因先生是我师才有是言,更因认为先生之艺远去时俗,意蕴幽微,随着时日消逝,必愈为世人宝重。对于此次展览,先生甚感麻烦,因时风之下,多趋利逐名,非展于艺,实在人际,故先生常思放弃。作为学生辈则以为先生之艺正当示于时下,必有益于书法之研究,亦有益于大众的鉴赏。

  2011年6月18日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章祖安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